星期四, 三月 16, 2006

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是什么

赵志疆

3月14日上午,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广州作了一场名为《怎样评价中国高等教育》的学术报告。他称,清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要比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平均素质高,而且提出创新可以分为爱因斯坦、杜甫、比尔?盖茨、任天堂四种体系,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,最需要的是任天堂和盖茨这种会赚钱的人才,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。(3月15日 东南快报)

实事求是地说,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,“诺贝尔奖并不重要”这样的判断是准确的,不仅杨振宁这么说,很多人也都这么说。2004年11月25日,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外交学院演讲时表示,“中国要真正成为科学技术的强国,重要的不是得诺贝尔奖。中国当前的任务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,把科学水平提高。”

杨振宁说“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”的话虽然没有错,但这并不代表他说这话的时间和地点没有问题。实际上,2005年10月23日,杨振宁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中曾经表示,“我相信十年内会有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,比较有希望的两个人是简悦盛和徐立之。二十年内,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。”

刚刚预测过问鼎诺贝尔奖的人员名单,转眼间又觉得“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”,同样是对待诺贝尔奖,为什么短短几个月时间之内杨振宁的态度变化如此明显?答案也许恰恰就在时间的差异上??每年10月左右是诺贝尔各奖项揭晓的时候,而每到这个时候,中国人的“诺奖情结”就会被再一次点燃。如果杨振宁真的觉得“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”的话,那么明知没什么用处还要去兴致勃勃地预测得奖名单的举动,就显得有些多余甚至是无聊了。

徐匡迪院长认为诺贝尔奖并不重要的理由是,应当提高整体科学水平,成为真正上的科学技术强国。而杨振宁教授则认为,比起诺贝尔奖,中国更急需像比尔?盖茨、任天堂之类会赚钱的创新人才。因此,最高速产生效益的创新才是“当下中国的第一要义”。如此一来,杨振宁的诺贝尔奖并不重要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,正是因为诺贝尔奖无法“最高速产生效益”,因此就变得“并没有什么用处”?

不难看出,虽然同样认为“诺贝尔奖并不重要”,但徐匡迪和杨振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根本不同的,一个是为了促进基础理论的创新,而另一个恰恰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摒弃基础理论的创新。显而易见的事实是,无论“盖茨式的创新”,还是“任天堂式的创新”,任何一项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,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创新作为基础。两种“诺贝尔奖并不重要论”对比至此,已然可见高下。

行文至此,想起一段陈年往事。1996年11月5日,牛津大学否决了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?塞义德向牛津捐款340万美元,让牛津建立一所“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”的提议。校监们决定:“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教育”。

牛津大学校长柯林?卢卡斯认为:“大学应该促进经济发展,但这并不是大学真正的价值所在,大学更要推广一种价值观念,做一种知识的传播。”相比之下,国内许多名校日趋明显的世俗化、功利化倾向饱受诟病,这恐怕也是其为什么屡屡自诩学生素质比世界名校更加优秀,而学校自身却始终无法与世界名校比肩的根源所在。

正因为如此,让人不能不为杨振宁教授的此番言论表示担忧,诺贝尔奖确实“并不重要”,但重要的是说出这番话的态度和目的。大学作为高尚灵魂和独立自由精神荟萃的象牙塔,究竟应该继续与世俗保持距离致力“基础理论式的创新”,还是彻底撕下一切面纱全身心投入于“最高速产生效益的创新”?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比“诺贝尔奖并不重要”本身更值得关注。

星期一, 三月 13, 2006

大连理工大学召了一位“牛”教授赵纪军

尊敬的方博士:

你好!

  我是新语丝忠实的读者,非常赞赏你辛苦工作于改进中国学术环境,很佩服
你的鲜明立场。

  昨天,偶然浏览一下大连理工大学三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。其中有
位叫赵纪军的教授,年纪轻轻的,很牛。但以我的学术经历,我不太相信平均每
年发表10多篇科技文章。不是大老板,对于普通博士后一年发表两篇有特色、有
开创性的文章,就很不错了。那些挂名的文章不叫自己(也不该叫自己的,叫参
与合理点)但很多不要脸的人就这样打劫别人的贡献。这位赵博士真太有能量了。
我看他至少可做美英一流大学的副教授,为什么一定跑到国内的一所二流大学作
个教授。从他的简介,我可以品出他是个生意学术人。我不能说他造假但至少他
不诚实。

  方博士,你能否借助你的媒介调查一下他的真实科学贡献。以我的推算,他
很快就是院士了。但我不希望又一个骗子混进院士队伍。我希望我的第一感觉错
了。

谢谢

附:

www.mmlab.dlut.edu.cn/member/lab-ry.htm

赵纪军 Zhao Jijun
教授
Tel:0411-84709748
Email: zhaojj@dlut.edu.cn

学习和工作经历:
1992年,南京大学强化部获理学学士。
1996年,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。
1997年至1998年,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(ICTP)博士后。
1998年至2001年,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博士后。
2001年至2002年,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教授。
2003年至2005年,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冲击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。
2006年起,大连理工大学高科技研究院和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。
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
《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》编委
美国物理学会(APS)会员
包括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在内的10多家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
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客座研究员
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
研究领域与主要成就
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纳米科学、计算材料设计、团簇物理、高压物理、含能能
材料等。至今发表SCI论文一百多篇,平均影响因子??2.5左右,包括物理学权威
刊物美国《Physical Review》系列30多篇(含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4
篇)。作为第一作者应邀在SCI刊物撰写综述4篇,论文插图五次给选为杂志封面。
所发表论文,被至少11部国际学术专著所引用,经SCI检索同行他引用超过850次,
最高单篇引用超过120次。作为第三完成人,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
自然科学一等奖。
10篇代表性论文
同步带 三坐标 新疆特产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