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:善良者的墓志铭
欧阳晨雨
2006年02月25日解放日报
近年来,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腐败的消息:权学交易、
钱学交易、学色交易、学术不端等。造假者逍遥自在,学术泡沫充斥泛滥。近日
在一专题座谈会上,杨玉圣、邓正来等学者披露了大量学术腐败的事实,并且呼
吁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。
相对于方舟子等民间打假的“路见不平”而言,学术界内部传出来的渴望变
革的声音,体现了界内人士的反省与自觉,难能可贵。但对于“对学术腐败最好
的惩罚方法莫过于同行的蔑视,行业自律才是真正的标本兼治”的观点,笔者很
难赞同。
其一,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容易堕入“私了”的窠臼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
行证,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,西方法谚云:法官不能成为自己的法官。同样,
学术界与造假者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:同事、同学、师生、亲友……诚然,
就高尚如圣人者而言,是有可能“大义灭亲”的,但是,我们仍不能不时刻保持
着这样一种善意的人性警觉。从现实中,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或那样的撕破公众道
德信任底线的事例。当大名鼎鼎的某学者深陷学术抄袭丑闻之后,我们看到,直
到现在他仍若无其事地做着自己的学问;我们看到,一些面对媒体和善良的公众,
口口声称要严厉处分当事人的院校主管部门,事后以轻描淡写的处分进行着“自
我消化”。“宽容”之下的“私了”无疑滋长了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之风,也让
公众对学术界“自行反腐”的期待成了美丽的肥皂泡。
其二,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容易转移公众监督的视线。近年发生的学术腐
败事件,有几件在学术界层面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?基本上都是诉诸媒体,造假
者才无处遁形,声誉扫地的。公众固然是缺乏学术素养,但是,对照白纸黑字的
事实证据,总是有起码的判断力吧?自律观点,恰恰迎合了某些学术腐败分子逃
脱应有惩罚的愿望。当公众怀抱信任将腐败事件交付给学术界处理,造假者前门
进来,后门悄悄走人,岂不开心?
再者,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缺乏法治的强制力。监督乏力、惩罚虚化,是
导致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。国家学术项目结项之后,对其中是否有学术剽窃、抄
袭等学术腐败,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,造假者前赴后继“自腐”。能指望造假者
良心发现,改过自新自律吗?据悉,邓正来等学者还在草拟一封致各著名高校校
长和学术委员会的公开信,建议对于2006年以前的学术腐败“既往不咎”,但是,
要求在公开信之后教授们不再“舍身”腐败。侵犯他人著作权,已经违法,怎能
既往不咎?而且,没有消除学术腐败的巨大利益诱惑,即使“既往不咎”,想必
也不会有多少无耻者予以响应的。
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只是一块善良者的墓志铭。学术打假需要社会各界的
合力,在道德说教无效,无序打假陷入混沌时代泥淖下,立法科学界定,司法强
行介入才更有希望。
2006年02月25日解放日报
近年来,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腐败的消息:权学交易、
钱学交易、学色交易、学术不端等。造假者逍遥自在,学术泡沫充斥泛滥。近日
在一专题座谈会上,杨玉圣、邓正来等学者披露了大量学术腐败的事实,并且呼
吁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。
相对于方舟子等民间打假的“路见不平”而言,学术界内部传出来的渴望变
革的声音,体现了界内人士的反省与自觉,难能可贵。但对于“对学术腐败最好
的惩罚方法莫过于同行的蔑视,行业自律才是真正的标本兼治”的观点,笔者很
难赞同。
其一,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容易堕入“私了”的窠臼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
行证,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,西方法谚云:法官不能成为自己的法官。同样,
学术界与造假者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:同事、同学、师生、亲友……诚然,
就高尚如圣人者而言,是有可能“大义灭亲”的,但是,我们仍不能不时刻保持
着这样一种善意的人性警觉。从现实中,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或那样的撕破公众道
德信任底线的事例。当大名鼎鼎的某学者深陷学术抄袭丑闻之后,我们看到,直
到现在他仍若无其事地做着自己的学问;我们看到,一些面对媒体和善良的公众,
口口声称要严厉处分当事人的院校主管部门,事后以轻描淡写的处分进行着“自
我消化”。“宽容”之下的“私了”无疑滋长了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之风,也让
公众对学术界“自行反腐”的期待成了美丽的肥皂泡。
其二,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容易转移公众监督的视线。近年发生的学术腐
败事件,有几件在学术界层面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?基本上都是诉诸媒体,造假
者才无处遁形,声誉扫地的。公众固然是缺乏学术素养,但是,对照白纸黑字的
事实证据,总是有起码的判断力吧?自律观点,恰恰迎合了某些学术腐败分子逃
脱应有惩罚的愿望。当公众怀抱信任将腐败事件交付给学术界处理,造假者前门
进来,后门悄悄走人,岂不开心?
再者,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缺乏法治的强制力。监督乏力、惩罚虚化,是
导致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。国家学术项目结项之后,对其中是否有学术剽窃、抄
袭等学术腐败,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,造假者前赴后继“自腐”。能指望造假者
良心发现,改过自新自律吗?据悉,邓正来等学者还在草拟一封致各著名高校校
长和学术委员会的公开信,建议对于2006年以前的学术腐败“既往不咎”,但是,
要求在公开信之后教授们不再“舍身”腐败。侵犯他人著作权,已经违法,怎能
既往不咎?而且,没有消除学术腐败的巨大利益诱惑,即使“既往不咎”,想必
也不会有多少无耻者予以响应的。
“学界反制学术腐败”只是一块善良者的墓志铭。学术打假需要社会各界的
合力,在道德说教无效,无序打假陷入混沌时代泥淖下,立法科学界定,司法强
行介入才更有希望。